Tuesday, September 15, 2009

禁止vs同理心 ~ 以“同理心”来看佛教戒律。



昨天读过了RPK的一篇Let’s look at reality,刚才又上了西西留那里作客;又想与大家分享杂阿含经里的故事了。[t2.99.(1044).273b9 ~ c7].
佛陀有一次游化到了拘薩羅国,住在鞞紐多羅村子北边的身恕林中。
当时,鞞紐多羅聚落竹林村的婆罗门居士们听闻村里来了一位名为瞿曇的释迦族沙门(出家人),大家纷纷召集一起来到了佛陀落脚居住的地方;或寒暄问候、或默默的坐在一旁。
这时,世尊就告诉婆羅門長者们说:
「我就教导大家推己及他人的自通之法,请大家注意听。」
「什么是自通之法呢?学习圣道的弟子们,应当如是思维:我想要活着不想死,所以不会喜欢被别人伤害。我自己不喜欢被他人伤害;同样的,其他众生也不愿被杀害。所以,我又怎能去杀害众生呢?于是便要求自己远离杀生,也鼓励、赞叹他人远离杀生。如此,其身体行为,就能在自己远离杀生,鼓励、赞叹他人远离杀生而获得清净。」
「如同上面所说的道理,我不喜欢被别人偷抢、不喜欢自己的妻子被侵犯、不喜欢被欺骗、不喜欢被挑破离间、不喜欢别人以粗话骂我侮辱我、也不喜欢别人说轻薄我的话;所以,便要求自己或劝勉他人不偷不盗、不与自己的配偶以外的人通奸、不欺诈、不挑破离间、不恶口骂人、不綺語轻薄别人。」
「这七种约束自己身体与语言的行为,就是通往圣道的戒行了。」
「如果,能够如此,再加上对于佛、法、僧坚定不坏的净信,那就是聖弟子们的四不壞淨成就了。证得四不壞淨成就的人,自己就能观察到,而且很有把握自己不会再往堕地狱、畜生、餓鬼恶趣。证得了須陀洹果,一定会趣向解脱。最多在人、天界往返轮回七次,便能离苦得乐,证得解脱。」

~.~.~.~.~.~.~.~.~.~.~.~.~.~.~.~.~.~.~.~.~.~.~.~.~.~.~.~.~.~.~.~.~.~.~.~

戒律像是一把尺,一把往自己量的尺,守持戒律主要是自我观照、改正。
一些人往往望文生义,误解佛教戒律为一种束缚,而用烦恼心来看待它。其实,戒律是减轻烦恼的最佳方法,它拥有一种保护自身及他人的功能。在佛教戒律的制度下,它让我们清楚知道不应该做的事情,也让我们有悔过自新的机会,这无形中也帮助我们减轻忧虑和悔恨。
如果我们看其积极的一面“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它不只是许多不可以做的事情,它也涵盖了我们必须要做的基本善行美德。
故事中所提出的被佛陀所赞叹的的七种德性为不杀、不盗、不淫(身三)、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及不绮语(口四);再加上涵盖了身体与语言行为的意念上的不贪、不瞋、不痴则为十善。佛陀在这里并没有提及意念上的部分,可能这典故中的对象为一般外道婆罗门的在家居士,其重点是要教导他们戒行的原理,既是推己及人、自利利他的方法吧。

日期:27082009

No comments: